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王俊凯的家在哪里相关的问题,今天,博考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王俊凯的家在哪里
不知道你在说哪个王俊凯。给你介绍三个吧。
王俊凯,1999年9月21日生于重庆,中国歌手。TFBOYS队长。
2010年底加入TF家族成为练习生,2012年2月翻唱《囚鸟》、7月翻唱《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2013年4月翻唱《当爱已成往事》、6月翻唱《洋葱》、11月翻唱《董小姐》。2013年8月6日,TF家族官方发布TFBOYS形象宣传片《十年》,由王俊凯、王源、易烊千玺三人组成的中国内地组合TFBOYS正式出道,陆续发行单曲《爱出发》、《Heart》、《梦想起航》、《魔法城堡》。
王俊凯同志系河北省任邱县人,1919年7月出生,1940年1月参加革命,194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河北省任邱县粮食局、政府司法科、二区区公所、大队休养所办事员、监狱员、助理员、司务长;冀中军区八分区、九分区司令部管理股管理员;华北步兵二○九师卫生部总务科、招待所副科长、所长;空军第三师第七供应大队供管科副科长;空军第三基地场站食堂科、空军十二师场站食堂科科长;空军衢州场站参谋长;杭州市重工业局供销科科长;杭州开关厂副厂长;杭州汽车发动机厂副厂长;杭州市机械局劳资科科长等职务。1983年12月离职休养。
姓名:王俊凯
外文名:Junking Wang
出生地:黑龙江省鹤岗市
出生日期:1992-03-24
职业:导演,
摄影师,编剧,演员
毕业院校:
哈尔滨石油学院
所属:为伊工作室
代表作品:《遥忘》《变数》《再爱下个她》《回家的路》等

吕凤子出生于哪里
吕凤子
吕凤子(1886--1959年),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和
艺术教育家,职业教育的重要发轫者,"江苏画派"("新金陵画派")的先驱和最重要缔造者之一。吕凤子15岁中秀才,师从著名教育家、
美术家、书法家李瑞清。1910年在上海创办神州美术院,成为中国最早的现代美学校之一。在重庆璧山创办了私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并担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校长。他还以其罗汉画和“凤体”书法取得了一生中艺术的最高成就,培养了如朱德群、吴冠中、李可染、刘开渠、王朝闻等一大批当代中国美术大家,在中国美术史和
美术教育史上留下了重要一页,被誉为中国美术界的“百年巨匠”。
吕凤子曾免费授艺教徐悲鸿学素描并被徐悲鸿尊称为老师,后又推荐徐到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授。20世纪,他的名声比徐悲鸿、齐白石还要高,抗战时办过一次美展,唯一的金奖就是吕凤子的《四大罗汉》。吕凤子也是唯一一位被前苏联称为‘人民艺术家’的,并在巴拿马获金奖。吕凤子还经担任了国立美专的校长,潘天寿是他手下的教授,吴冠中则是这批国立美专的学生。
他曾在南京、扬州、长沙、北京等地师范学校任教。在
南京大学(前身中央大学)主持教务九年。也曾任正则艺专校长、国立艺术专校长等职。1949年后,任苏南文化
教育学院、江苏师范学院教授、江苏省国画院筹委会主任委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著有《美术史讲稿》《
中国画法研究》《吕凤子仕女画册》《吕凤子华山速写集》等。
中文名:吕凤子
别名:原名吕_,字凤痴,晚以号行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江苏丹阳
出生日期:1886年
逝世日期:1959年
职业:画家,美术教育家
毕业院校:两江优级师范学堂
主要成就:创办正则女子职业学校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
江苏省立第六中学校长
江苏省国画院筹委会主任委员
省美协副主席
代表作品:《美术史讲稿》,《中国画法研究》
人物生平
吕凤子(1886~1959)中国画家,教育家。原名浚,字凤痴,号凤子,别署凤先生。擅长中国画、美术教育。
1886年7月7日生于江苏丹阳,1959年12月20日卒于南京。
他15岁中秀才,曾在苏州武备学堂和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学习,后到上海创办神州美术院。
1909年毕业于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工科。曾任两江师范附属中学教师、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教授兼专科主任。
1911年创办正则女子职业学校,1919年起,先后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江苏省立第六中学校长,南京中央大学(49年改为南京大学)艺术系国画组主任、教授兼大学研究院研究员。
1935年任其创办的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校长,日军侵占丹阳后,率部分教师内迁四川,创办私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后受教育部聘任壁山青木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1940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2年创办正则艺术专科学校。
1951年任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艺术系教授、江苏师范学院图画制图系主任。
1953年任江苏师范学院图画制图系主任,兼中央
美术学院
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1958年任江苏省国画院筹备委员会主任。曾当选苏南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江苏省人大代表。
人物事迹
吕凤子一生从事艺术教育,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1951年,吕凤子受苏南行署文教处之聘,来到无锡苏南文教学院任美术教授。1952年秋,吕凤子随校迁苏州,在江苏师范学院(现
苏州大学)任教。吕凤子看见自己毕生憧憬和追求的理想社会,而今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已成为现实,他由衷地感到高兴。1953年,他主动将“正则艺专”全部交给人民政府,家中没有留下任何一件用品。
吕凤子先生晚年,精心刻制了“而今乃得生之乐”,“老子犹龙”两枚印章,作画时钤在画上,以彰其志,他说:“这快乐是忘我无私的共产党给我的,是毛主席给我的。我又怎能不谢他呢?我感谢他,我爱他,等于我爱太阳。我爱太阳,我将画太阳,画人民爱戴的太阳,画太阳的光,画太阳的热,无休地画到手僵,笔直!”
吕凤子晚年多病,患有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心脏病等。北方的友人请他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画,他欣然提笔挥毫,一一画好寄去,还作了《马克思像》、《孙中山像》、《鲁迅像》等,表达了他对这些伟大革命家的崇敬之情。1959年夏,吕凤子先生肺癌已进入晚期,被困倒在病榻上。国庆节,他生命垂危,还要家人扶着,画了老松三幅,其中一幅《寿毛主席》,题着思考已久的诗句:“辟地开天畅生力,谁实主之毛主席;主席其神乎?穷通一往变无极。谁使变皆成奇迹,主席其圣乎——主席非神也。从未自居是圣哲,却自喻拟而今而后,个个人人都得到炼成的那块历劫不磨铁。不磨铁,能发异光产奇热,光愈明,热愈烈。这便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共仰的毛主席。寿毛主席,一九五九年国庆日,卧病苏州,老凤。”这是凤先生不幸长逝前的绝笔。
吕凤子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艺术家,他一生在艺术教育这块园地里辛勤培育,播扬芬芳,鞠躬尽瘁,功在国家与人民,是永远值得人们怀念的。
艺术人生
吕凤子是与齐白石、徐悲鸿齐名的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1910年在上海创办我国最早的一所美术专科学校——神州美术院。他从江南小城走出,一生历尽艰辛。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吕凤子带领妻子和儿女及艺专部分教师,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重庆,在偏僻的璧山创办“正则蜀校”。璧山远离重庆几十公里,没有重兵把守,经常发生抢人事件。有一天夜深人静,一群强盗将吕凤子家中的财产一抢而空,还将赤脚的吕凤子绑起来,押出家门,走了两百多公尺,旁边的驻军知道后,士兵们高举火把,追赶抢匪。抡匪们在慌乱中四处逃窜,吕凤子才幸免一难。他哀叹道:“没有国,哪有家?国破家亡,此恨难消!有些人不参加抗战,却乘人之危抢劫,令人痛恨。”
后来,吕凤子又举家迁江津。他的家离陈独秀的家很近。早年的吕凤子在北京女师教书时,就和陈独秀认识,抗日战争初期在渝重逢,自然常去看望陈独秀。陈独秀十分赞赏他的观点及实践,说:“国难当头,凤先生能继续坚持教育阵地,传播文化艺术,让愚昧的同胞看到光明,实属难得!”
1940年春季,张大千远道专程来璧山看望他,谈到办学,张大千知道吕凤子缺乏资金,就劝吕凤子不要自找苦吃,还是卖画谋生,可糊口养家。吕凤子却说:“矢志办学,吾意决矣!”张大千见他态度坚决,改口说道:“小弟限于财力,爱莫能助,无钱可以出力啊!这样吧,我助你到成都举办个人画展。”然后,陪同吕凤子去成都。吕凤子一鸣惊人,筹款五六千元,一分钱未留,全部作了办学经费。张大千感动地说:“吕凤子人品高尚,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一心办教育,为人师表。”1940年初,王若飞的舅舅黄齐生由于参加革命受到迫害,逃出老家,从贵阳到重庆逃难。吕凤子却不怕牵连,聘请黄齐生为文史教授。黄齐生常到八路军驻渝办事处,与董必武、周恩来、郭沫若、王若飞、黄炎培、陶行知等接触,了解到许多南北抗战形势与民主团结运动的新信息、新思想,随时向吕凤子传达。吕凤子不出学校,每当知道这些后十分兴奋。有一次,黄齐生对吕凤子说:“凤先生,延安是我国革命抗日司令部,宜有所慰问。”吕凤子很有同感,发动师生作书画数百幅,他本人也画了若干幅,转交给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由王若飞带到延安分送。
黄齐生1944年赴延安,把吕凤子的画转给毛泽东,还向毛泽东介绍吕凤子和他在重庆办学的情况,毛不断点头说:“吕凤子先生精神可嘉,他的眼光已经投向了抗战胜利之后。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需要教育。黄先生,你替我转达问候,我还要叶志熊(秘书)写一信谢吕先生。我们这里开展大生产劳动,丰衣足食,而精神食粮正当需要之时。”1946年3月12日,当黄齐生返渝时,毛泽东又拿出一条延安毛毯,请他转交给吕凤子。
1949年春蒋家王朝兵败如山倒之时,张大千、陈立夫等都劝吕凤子带全家到台湾。吕凤子决定不去台湾。1959年夏,吕凤子患了肺癌。正值国庆节时,他巳经生命垂危,还要求家人将他扶起,画苍松三幅,其中一幅《寿毛主席》。
一贯画风
在近代中国画史当中有三位人物画颇见特点的画家,一为丰子恺、二为叶浅予,还有就是吕凤子了。而吕凤子在这三位中所留下的作品最少,这就愈显吉光片羽之贵了。吕凤子幼时极为聪颖,十六岁就得中秀才,十八岁在苏州武备学堂习武。二十岁才开始习
绘画,就读于李瑞清所开办的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图工科。颇受李的器重,毕业后遂曾留校任教。而后的几十年里吕凤子便一直与美术教育密切相关着。李瑞清主持的两江优级师范是清代大僚张之洞所支持下所开办的的,原是为兴办新学。而科目开设有博物、数学、音乐、图画、手工等等。其他科目均可聘请日籍教师,而美术则由山水画家萧俊贤和日人盐见竞、亘理宽之助教授。所以吕氏所受的绘画教育应是属于“中西合璧”式的。既学有传统的课徒式的山水画,也学有西方先进的素描观念。但是当时“两江”的素描教学是由日本人传授的,这与欧洲的学院派素描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吕氏虽受“中西合璧”式教育,但这与后来的徐悲鸿、刘海粟等人的“中西合璧”有着从角度上的本质区别。
正因为吕氏所受的素描教育并非欧洲学院教育,而是讲求、重视线条的“日式素描”,这与中国传统的线描似有共通之处。这对于吕凤子以线为主的画风奠定影响极大。
由于吕氏所受的“日式素描”的影响,其对于透视、解剖、色彩、构图,均深有研究。吕凤子曾编写过关于透视、解剖、色彩、构图等图画基础知识的讲义。因而吕氏的人物画特色与前代人物画不同之处也正在于此。前代顾恺之的人物画今已失传,仅从摹本来看,或称"迹不逮意"。而吕氏的人物画则写形貌色极为生动,颇有顾氏"传神阿堵"的妙处。他的《罗汉图》颇具特色。往往造型古拙,线条流畅。其中《四阿罗汉图》题诗曰:“皆来闻见,弥触悲怀,天乎、天乎。狮子吼何在?有声出鸡足山,不期竟大笑也。"画面上四个阿罗汉仰着面,一个在悲天,一个在悯人,而后面两个阿罗汉则在嘲笑西北方的声音。作品借阿罗汉讽喻时局,耐人寻味”。吕凤子的人物画的归类,虽有不少讽喻时局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但是绝不同于徐悲鸿的现实主义人物水墨画,吕氏的画品风格仍应归于文人画的范畴之中。
文人画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以书入画”。吕氏的书法承清道人李瑞清之法,极有特色。且与其画风也能较好和谐。吕氏对于书法与绘画之间关系的论识极有见地:“中国画一定要以渗透作者情意的力为基质,这是中国画的特点。所以中国画最好要用能够自由传达肩、臂、腕力的有弹性的兽毫笔来制作,用手指或其他毛刷等作画,只能构成一种缺少变化的线条,它不能用来代替兽毫笔。”而“成画一定要用熟练的勾线技巧,但成画以后一定要看不见勾线技巧,要只看见具有某种意义的整个形象。不然的话,画便成为炫耀勾线技巧的东西了。”
吕氏对于中国画的理解有两个层面:其一要用毛笔,即书法用笔。其二用线造型的目的是“形”,而不是笔墨技巧。而吕氏的这一主张应该是对于中国画发展极熨帖的建议:既不要放弃笔墨,又不要拘于笔墨。杰出贡献
吕凤子早年就已经表现出非凡的才气,1901年十五岁时就与韩笔海、荆钟善、胡小石等一起考中秀才,与胡小石一起有“江南才子”之誉。吕凤子早年有以身报国的志向,曾一度考入苏州武备学堂学习武术,以后才转入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学习,从此走向绘画创作和美术教育之路,逐渐成长为近、现代史上卓有成就的美术教育家和著名的中国画家。按照吕凤子的说法,他一生做了三件事,其一是画画,其二是教书,其三是办学。
他曾先后在两江附中、宁属师范、常州五中、武进女师、长沙四师、扬州五师、镇江六中、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私立上海美专、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艺术系、苏南文教学院、江苏师范学院任教,同时担任了不少教育行政职务和与美术相关的社会职务、学术职务,从事教育工作前后长达五十年,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
在他晚年所有的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是1957年参与江苏国画院的筹建工作。这一参与不仅对他个人极为重要,对于江苏美术事业的发展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他花费两年多的时间撰述的《中国画研究》一书,是根据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积累和研究成果而作的画学总结,将数千年中国画的基本原理、特征、方法等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剖析,是一部带有个人创作和研究经验总结性质的美术理论著作,为新时期“江苏画派”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人物评价
吕凤子先生辉煌的艺术成就和充满博爱的内心世界,得到了与他同时代的几乎所有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政治观点的时代人物所共同推崇。1944年毛泽东主席评价“吕凤子先生矢志办学,精神可嘉。他把眼光已投向了抗战胜利之后。是的,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需要教育。”毛主席还专门委托王若飞的舅舅黄齐生带去延安毛毯给他,以示感谢。国父孙中山这样评价:“吕先生笃志办学,精神可嘉。救国之道,也离不开教育,这乃是长远之计。”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陈独秀这样评说:“国难当头。凤先生能继续坚持教育阵地,传播文化,让愚昧的同胞看到光明,实属难得!”国民党元老、抗战时期的教育部长陈立夫在晚年回忆:“吕凤子与余在抗战期间,同在重庆市青木关服务于教育界。他不独是爱国画家及美术教育家,他在美术方面,有独特的风格,在刺绣方面,发明了乱针绣,他是有创造能力的美术家。”
吕凤子1909年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结业后,次年在上海创办神州美术学院;1912年在丹阳捐献家产,创办丹阳正则女子学校,1925年改为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抗战军兴,在陈立夫、张澜等人的支持下,1938年于重庆璧山县创办江苏省正则职业学校蜀校,1942年在教育部备案,正式创办正则专科学校。1946年回江苏前,将全部校舍捐赠璧山地方政府办学。同年秋,在丹阳重建正则,分四部分:正则小学、正则中学、正则职校、正则艺专。1951年将正则学校全部转交人民政府公办。
吕凤子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二三十年代就已经享有很高的声誉,徐悲鸿、张大千、陈之佛、傅抱石、钱松岩等对他的品德和才艺均有着极高的评价。我国现代美术界卓有声望和成就的美术家刘海粟、徐悲鸿、吴冠中、李可染等都曾随其受学,受到他的美术教育和艺术熏染。
吕凤子山水、花鸟、人物画均极为精湛,但最主要的成就还是体现在人物画上。早年、中年时期的仕女画、诗意画,入蜀后的罗汉画以及建国后表现人民生活题材的绘画,都为他在不同时期赢得了盛誉。
吕凤子一生创作了为数不菲的绘画作品。所作松树题材的作品不下千幅之多,抗战期间于壁山县创作的罗汉题材的作品亦接近两千五百余幅,如果再加上他最为擅长、且延续时间最长的仕女画、诗意画作品,一生创作的作品恐怕不下数千幅。吕凤子的绘画创作,主要是为了办学和教学的需要而进行的,他的绝大多数绘画作品多用于馈赠和出售,以便向社会争取办学的费用,其中也有不少绘画作品是为学生创作以留作纪念的。
通过各种途径,吕凤子的许多作品自创作之后即散佚在私人之手,真正集中保存下来的很少。目前国内除了苏州市博物馆、淮阴市博物馆等文博机构、丹阳档案馆(家人委托收藏)以及萧平、马晓锋等人有部分集中收藏之外,其他大多零散地藏于私人之手;海外有关公私机构收藏、研究吕凤子作品的状况,也不是十分明朗。这为系统地展开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但亦约有数百幅可确知线索的作品,况且不断有新的绘画作品和文字资料被不断地发现,这对于集中进行吕凤子绘画艺术的研究,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基本条件。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样一位如此重要、卓越的艺术家长期以来被忽略在人们的视野之外,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
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关吕凤子绘画研究、出版、展览及相关纪念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吕凤子学术研究会、吕凤子纪念馆等先后成立,有关吕凤子的研究论文及著作也不时发表,将吕凤子宣传、研究和纪念活动进一步推动起来。但迄今为止,对吕凤子的研究无论是从深度、广度还是系统性上看,都不能与吕凤子的地位和作用相符合。相信随着条件的逐渐成熟,吕凤子的艺术成就将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个人作品
《美术史讲稿》
《中国画法研究》
《凤先生说美育》
《吕凤子仕女画册》
《吕凤子华山速写集》
相关内容
李岚清为吕凤子画像并题诗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为丹阳籍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画了一幅素描肖像并题诗,昨日,吕凤子先生长孙、吕凤子学术研究会会长吕奇颇为激动地向记者透露了这一消息,并让记者欣赏了这幅作品的复印件。记者看到,吕凤子先生的素描肖像惟妙惟肖,同时题有诗句,盖有李岚清篆刻的两方印章。在题诗中,不为权贵”、“毕生教书不为钱”等句,表达了李岚清同志对吕凤子先生品格的充分肯定。据吕奇介绍,当他接到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来函,得知李岚清同志创作了一幅吕凤子素描肖像,并题写了由他亲自撰写的诗、盖上了亲自篆刻的印章。
这幅作品已被收入即将出版的《李岚清艺术作品集》。
应省委办公厅的邀请,22日吕奇参加了在南京举办的李岚清篆刻书法素描艺术展开展仪式。作为展览的一部分,展出了李岚清同志为包括吕凤子在内的124位已故著名文学家、戏剧家、作曲家、美术家、书法家绘制的素描肖像。
吕奇说,观看展览后大开眼界,过去只知道岚清同志有较深的篆刻功底,想不到他的素描也画得这么好。凤先生是我爷爷,我一看到这幅素描就觉得太像了。”吕奇告诉记者,吕凤子毕生致力于艺术教育,爱国爱民,一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李岚清同志为吕凤子画像并对其品格作了高度评价,作为吕凤子的后人他非常激动和自豪,同时也倍受鼓舞。开展当日,他当面向李岚清同志呈交了吕凤子研究资料和吕凤子
工艺美术学校办学情况汇报。
吕凤子研究会
2006年5月9日,镇江市民政局批复同意成立“镇江市吕凤子研究会筹备组”(镇民民管复6号),2006年7月7月,即吕凤子先生120周年诞辰纪念日,“镇江市吕凤子研究会成立大会暨2006年度学术年会”在镇江高专丹阳校区隆重召开。从事吕凤子研究的专家、教授等80余名同志参加了会议。市民政局副局长戴江澄、市社科联副主席严忠沛、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丁伟民、市教育局高教处处长蒋青、丹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钢生及吕凤子先生的孙女吕芬芬女士等到会祝贺。省社科联信息、《镇江日报》、《镇江高专报》、《镇江高专学报》、镇江高专校园网等媒体对会议作了报道。

毕德显是哪里人
博考网(https://www.380856.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毕德显是哪里人的相关内容。
毕德显
毕德显(1908.12.21-1992.1.12),山东平阴人,电子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雷达工程专业的主要创始人,中国电子学界中最早进行信息论在雷达和通信中应用的研究者。
1934年,毕德显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院,留校任教;1939年,在昆明
清华大学任无线电所研究员。1941年,从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系硕士毕业;1944年,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博士毕业;1947年,任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1949年,任
大连大学电机系及电信系主任;1952年,调任张家口军委工校工作;1961年,任重庆雷达工程学院副院长,1963年,更名为通信兵工程学院后任副院长,被授予大校军衔;1972年,任重庆
通信工程技术学校副校长;1978年至1988年任南京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
毕德显长期致力于国防通信的教学、科研的领导工作,培养出大批高级电子技术人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现代化和指挥
自动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最早创建了雷达工程专业,率先将自动控制技术、脉冲技术、微波技术和检测理论等应用于雷达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中,为把信息论普及到通信、雷达领域进行了开创性探索。
中文名:毕德显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平阴
出生日期:1908年12月21日
逝世日期:1992年1月12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代表作品:长期致力于国防通信的教学、科研的领导工作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2月21日,毕德显出生于山东省平阴县东三里庄。
中华民国四年(1915年),7岁时,毕德显入山东省东阿县模范小学就读。
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年),毕德显入山东泰安萃英中学(今泰安一中)就读。
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夏,毕德显进入山东济南齐鲁大学物理系学习。
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春,齐鲁大学因故停办,毕德显转入北京燕京大学物理系插班学习,与袁家骝、徐元贵、陈尚义等同班。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毕德显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本科,留校边当助教,边读研究生。同班作研究生的还有岭南大学来的冯秉铨。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夏,毕德显在燕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正式留校当专职教员。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毕德显参加了中国
物理学会,并于1936年夏出席了在青岛召开的中国物理学会年会。毕德显在燕京大学物理系做专职教员期间,曾指导过本科生张兴华的毕业论文《用扭摆测量植物油的粘度》和本科生张宗潢(张权)的毕业论文《五米波段的收发信机试验》等。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夏,经孟昭英介绍,毕德显到昆明财盛巷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保密电话和利用中波广播电台导航飞机问题。
赴美留学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由无线电研究所所长任之恭推荐申请得到“中华文化基金会”的留美助学金,同年9月去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系读硕士学位。由于在国内已读过研究生并已工作多年,一年后(1941年7月)获得硕士学位。
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年),毕德显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读博士学位。他除了读书外,还得到一个助教的兼职,协助袁家骝在实验室指导学生作实验,批改实验报告等。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夏,毕德显取得了加州理工学院授予的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先是留在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理论研究组工作;半年后(1944年12月),应聘到美国东部新泽西州康登城的美国无线电公司(RCA)新产品试制部工作,主要从事脉冲多路通信设备、自动定向设备及微波通信设备等的研究和制造。
回国任教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9月,经当时的中央大学物理系主任兼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忠尧教授介绍,毕德显回国到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开始时担任低年级普通物理课,后来主要为物理系开设无线电课。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胜利阶段,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央大学欲拉一些教授到台湾去。而这时,中国共产党为发展解放区的高教事业,也在中央大学秘密动员一些教授去东北解放区任教。毕德显拒绝了南京国民政府要他去台湾的要求,响应了共产党地下组织向他发出的去东北解放区任教的邀请。
不久,他在中央大学地下党安排下,与其他一些教授一起经上海、香港并取道朝鲜,终于在1949年初辗转来到解放区大连,担任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工科大学——大连大学(后改名大连工学院,现为
大连理工大学)电机系和电信系的系主任。
1952年2月29日,毕德显带领电信系师生共211人离开大连,来到张家口,加入了人民解放军的行列,任军委张家口工程学校系主任。1952年5月19日,中央军委发出通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958年8月,通信工程学院从张家口迁到西安,后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
电子科技大学),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军事通信工程学院雷达教授会主任。
1963年,毕德显被授予大校军衔。
“文化大革命”中,毕德显受到不公正待遇,被关进了“牛棚”,家中又接连失去两位亲人。但是即使在这样的逆境之下,他仍然对中国共产党充满着信心。出“牛棚”后,他除了去图书馆帮助整理、出借图书资料外,还抓紧时间,阅读国外科技杂志,在一位与他同处逆境的教授协助下,
翻译出版了《电信技术译丛》19册,100余篇,近100万字,内容主要是晶体管理论,传输线变压器理论等。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他又广泛搜集国际卫星
通信技术资料,为军队通信工程学院能较早地开设卫星通信专业创造了条件。
1972年,毕德显被解除审查,彻底平反。
1977年6月,古稀之年的毕德显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7年9月毕德显调到南京,重新被中央军委任命为于1974年重建的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主管学院教学、学术研究及师资建设等工作。
1978年初,毕德显向上级建议,组织力量开展军用光纤通信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一次军队某项工程体制论证会上,毕德显向上级提出,军队指挥自动化工程应该根据中国实际情况从易到难来搞,要首先着眼于系统的基本功能的建立,而不能盲目模仿西方,把兴趣放在大屏幕显示等的建立上。
1981年,毕德显向总参通信部领导建议,通信技术装备的改造与发展应特别重视微处理机的研究与应用,提出军队通信院校各专业都要开微机课。
1983年,毕德显根据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特点,向上级提出了“核战争条件下通信联络保障问题的建议”。认为应当高度重视对核战争条件下各种军事通信装备和电子设备抗毁性的研究,及早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1988年底,由于年事已高退居二线,但毕德显仍然兼任学院学术委员会等许多机构的名誉职务。他经常为教员和研究生解答难题,经常与研究生谈话,鼓励他们勤奋学习,多次告诫大家“现代化是买不来的,要靠自己干”。他还向学院领导建议,要重视学科建设,重视教员队伍建设,使通信工程学院为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因病逝世
1991年春,毕德显因病住进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治疗。在他生命即将完,学院一位博士生导师去医院看望他时,他在病床上吃力而大声地对这位教授说:“可不能让我们的博士点断了线啊!”
1992年1月12日,毕德显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享年84岁。生前,毕德显立下遗嘱,其中两条的内容是:“一、在我去世之后,将遗体捐献给所在医院作病理解剖研究之用,丧事一切从简,不举行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动。”“四、我参加革命以来,工作做得不多,但得到了组织上的很多关怀和照顾,我感谢组织,感谢同志们,祝学院兴旺发达。”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朝鲜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前线遇到了坑道通信的难题,当时国际上对地下无线电波的研究和应用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毕德显一方面认真总结战士们使用埋地天线的经验,另一方面查资料,搞演算,从理论上进行研究探讨,写出了一篇“坑道天线”的专论,对坑道通信的电波传播方式,对坑道天线的辐射机理、基本形式结构及如何架设等都作了描述,使“天线埋在地下能够实施通信联络”的问题从理论上找到了答案,为抗美援朝时的野战通信联络贡献了一份力量。
20世纪50年代末,毕德显参与了气象雷达和超远程雷达等的研制工作,提出了将参量放大器作为接收机前端以提高雷达性能的设计思想。
20世纪50-60年代,毕德显针对当时中国雷达存在距离与速度模糊问题,研究提出了利用编码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并提出了几种编码方法。
1、T.H.PiandC.Y.Chao.OnthePositivelyChargedParticlesAccompanyingtheBeta-Raysofp32.PHYSICALREVIEW,1947,Vol.72:639.
2、毕德显、叶根函、蒋同泽译,A.Z.爱金堡著.天线.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53
3、毕德显.信息论基础.张家口:通信工程学院,1954.
4、毕德显.脉冲技术.张家口:通信工程学院,1955.
5、毕德显.天线馈电设备.西安: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1958.
6、毕德显、保铮、蔡希尧译,A.Z.爱金堡著.《超高频天线》.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61.
7、毕德显.《电磁场理论》.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5.
人才培养
20世纪50年代始,在毕德显的倡导下,通信工程学院筹备建立了雷达军用机实验室,通过毕德显和其他人的共同努力,50年代初,新中国培养出第一批雷达工程技术人员。
1952年,毕德显为通信工程学院无线工程系开设《电磁场理论》课。同年,以毕德显从大连带来的电信系为基础,在通信工程学院正式成立了雷达工程系,他被任命为雷达教授会主任,开设了《雷达原理》等课程,随后开始对信息论在雷达和通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1956年,在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下,经上级批准,毕德显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使通信工程学院成为在当时军队院校招收研究生较早的单位之一。
1962年下半年,毕德显再次负责学院研究生的培养工作。1963年9月和1964年9月招收了两期研究生。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毕德显带领一批骨干教员,第三次开展了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1979年,毕德显主持招收了通信工程学院重建后的第一届研究生,并担任了指导教师小组组长。为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他还在通信工程学院领导组建了军队第一个指挥自动化工程专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毕德显把主要精力倾注在通信工程学院建设博士点和增建硕士点上,确定了学院第一个博士点“军事通信网”的研究方向。
荣誉表彰
1941年,毕德显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硕士学位。
1944年,毕德显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1983年4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党委批准毕德显为“优秀共产党员”。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通信部党委又作出了关于“向优秀共产党员毕德显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通信部队全体官兵向他学习。
1980年,毕德显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社会任职
1961年11月,毕德显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雷达工程学院副院长
1963年,雷达工程学院调整更名为通信兵工程学院,毕德显被中央军委任命为副院长。
1962年,当选为中国电子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分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
1972年,被任命为重庆通信工程技术学校副校长。
1979年,当选为中国电子学会第二届理事。
1978年7月-1988年底,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
1978年,任中央军委电子对抗小组“电子对抗和雷达技术顾问”。
198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通信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59年4月,当选第二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4年12月,当选第三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8年3月,当选第五届中国政协委员。
1983年3月,当选第六届中国政协委员。
个人生活
1975年,毕德显在“文革”之前带过的一位研究生,对国外一卫星通信专家来华讲学和座谈中提出的FDMA(频分多址)非线性互调分析的一些理论产生了一些疑问,在千里之外给毕德显老师写去了一封求教信。10天以后,他收到了毕德显老师寄来的航空挂号信,9页纸上写满了详尽的数学推导,既指出了国外专家的几处关键性错误,又提出了正确的分析方法。在一年时间里,这位学生收到毕德显老师写的类似信件达8封之多。
人物评价
毕德显被称赞为学术上的“活字典”,被誉为“科学道路上一颗晶莹的铺路石”。(林德喧《毕德显》)
是中国雷达工程专业的主要创建者,现代中国最著名电子学家之一。一生默默耕耘,著作甚丰,桃李满园。教授志弥坚、德仁厚,衣不求华,言不过实,对事业有抱负,对学业有卓见,对朋友有信义,对国家忠贞不渝。老友同窗,师长学子,皆以圣贤前辈敬佩爱戴之。一代楷模,高山仰止。(1992年12月,南京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为毕德显教授设立的铜像背后镌刻着对毕德显的评价)
人物影响
1992年12月,在毕德显诞辰84周年纪念日,南京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为毕德显教授设立了铜像。
2019年10月19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依托雷达信号处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成立“毕德显班”,实践“三全育人”体系,培养引领电子信息领域科技发展和产业应用创新拔尖人才。
博考网以上就是博考网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博考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博考网:
www.380856.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